公益讲座|《世变与实践-吴昌硕的书画艺术世界》

2022-08-22

肖浪



  

















艺术史博士  策展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
DNP学术振兴委员会独立研究员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  
金锞文化创始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策展人。研究方向包括敦煌艺术及图像学,画论,长期关注色彩、颜料、图像等相关方向议题。2016年起担任日本DNP学术振兴委员会独立研究员,参与日本近代色彩、设计与传统相关研究课题。



对中国书画的赏析角度,近代与古代各有不同。为此,雅昌艺术中心特邀肖浪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讲师)来为公众就两种不同角度进行赏析解读。


近代部分,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最后一位文人”吴昌硕为案例,从吴氏生平到创作理念,再至于他的时代、艺术实践,剖析其作品,理解近现代书画价值标准。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中国近代书画篆刻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上画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尤以石鼓篆书、金石花卉和治印享誉艺林,又具文人意趣,堪称传统与现代书画艺术交汇点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任颐 酸寒尉像图轴
纸本
清光绪十四年(1888)
浙江省博物馆藏




肖浪博士通过梳理吴昌硕三个不同艺术时期,从他的生平、他的时代、他的命运讲起,为大家塑造一个立体的艺术家,一个丰满的文人,一个于乱世中激流勇进且又保留自我的独立的人。

吴昌硕少时家贫,但他的父亲吴辛甲是一个读书人,喜欢治印,一直教他读书和篆刻。所以吴昌硕的金石功底从小就开始奠定。青年时期,吴昌硕还考取过秀才,但是仅仅做过一个月的官就解甲归田了。在吴昌硕的艺术分期中,他三十至六十多岁这段时间,即从1882年携眷属定居苏州到1911年移居上海这三十年,是其书画艺术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关键阶段。

吴昌硕中年时期作品多具冷逸别调,与晚年绘画所呈现出的浓丽厚古有所不同。这幅墨荷作于四十三岁,堪称其早年佳作。画中荷叶以泼墨法挥洒,于水分未干时勾勒叶脉,得墨色变化之趣。黑白对比,愈加衬托荷花轻盈娇柔,画面空灵雅致,满纸清凉。

吴昌硕在这个阶段,书法绘画风格以时推进,中又多赋诗,间“以诗入画,以画入诗”的艺术实践,在“追古”中逐渐衍生出新的艺术理解。整体风格:线条流转通婉,长短有质,空间利用得当。

吴昌硕很早便在篆书的临习上着意用心,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此联显示出初步形成的个人风格。

西泠印社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以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印社宗旨。民国二年( 1913),印社同仁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此件横幅用笔圆劲浑厚,结体拉长至纵势,通篇体势典雅厚重,有“古茂雄秀“之美。


吴昌硕七十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此件作品书于民国五年(1916),时年七十有三,是其晚年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石鼓文》的风格原本是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写出了一种流动感,更以遒劲老辣,笔墨厚重为其主要特征,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

吴昌硕的隶书也写得极具个性。典型汉隶以横平竖直,蝉头燕尾为其基本特点,而吴昌硕的隶书恰恰不是如此。他的隶书体态是变扁横为直立,显得特别雄强宽博。又由于吸取了临写《石鼓文》的经验,所以起笔收笔处,也和篆书一样是藏锋,含而不露,与通常隶书那种波挑左右飞扬的风格大相径庭。显然,在他的隶书里面融合了很多篆书的因素。吴昌硕的隶书多是晚年所作,影响虽不及篆书,但成就同样不可忽视。




收藏需求的扩大迎来了艺术品经销行业的升级。吴昌硕先生在1912年正式定居上海时,已年届69岁,凭借着他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海上艺坛声名鹊起,再加上王一亭的大力推介,缶翁书画篆刻已名扬海内外,求艺者户限为穿。

醉钟馗图轴

设色纸本

民国十年(1921)浙江省博物馆藏
上海私人收藏的鼎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地方商业的繁荣。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凭借 “江南之津通,东南之都会”的优势,成为万商云集的大城市。发达的商业经济带动书画消费群体的兴起,除了那些既善作又善藏的传统文人墨客,如胡公寿(1823-1886)、刘世珩(1874-1926年)、吴湖帆(1894-1968年)等之外,二十世纪初活跃于沪上的重要艺术收藏群体还包括严信厚(1838-1907)、盛宣怀(1844-1916)、徐鸿逵(1866-1909)、王一亭(1867-1938年)、周湘云(1878-1943)等。

这些乐于收藏艺术的巨商富贾既是民间新兴资本的中坚力量,又继承了中国商人附庸风雅的传统,他们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

吴昌硕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对儒家传统有执着,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也对其艺术影响至深。其以诗印先行,“诗书画印”四艺相互渗透,相互生发,蕴发出的磅礴厚朴的金石气,贯穿了吴昌硕所有的艺术领域,亦伴随了吴昌硕的整个艺术生涯。从吴昌硕开始,文人艺术由清冷而不食人间烟火,走向丰富热烈的,传统的厚重与金石铿锵和民俗生活融合为一的道路。

“俊卿印信”朱文印


清光绪六年(1880)

高2.7厘米 面纵横均2.0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处于时代变革的节点,艺术传统与新风并存。吴昌硕在摹古、学古,深刻领悟古意的基础上,坚持“以古为徒”的初心,同时也借古开今,引外物为己用——“化古为新”。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成功实践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转型,将艺术从晚晴沉闷滞淤的风貌中脱出,直接影响、引领着近代中国艺术,尤其是大写意花鸟走向一个全新的辉煌局面。

20220903114839_78958.WechatIMG202.jpeg

扫码关注:美玲美术馆 

美玲美术馆由金锞文化创建

致力于让生活中每个要素都成为要好的朋友

博物馆展览策划、商业艺术策展

古美术鉴赏、公共艺术空间设计装饰。

网站:www.dhfineart.cn

邮件:dunhuangart@126.com

电话:18026915561

 


E-mail:dunhuangart@126.com

艺术 文化 设计 博物馆 公益 展览 著作

©Copyright 2022 肖浪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7172737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