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 | 因时代起,因时代生—— 从《西丽湖图》诗画卷回望深圳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发展

2022-09-02

一、长卷辗转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广东省委原书记兼深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吴南生(19222018)同志捐赠集“诗、书、画”为一体的长卷入藏深圳博 物馆。长卷卷首绘岸汀垂柳,依依柳枝从水面微微掠过,云气浩渺,依稀 可见山峦绵延起伏,水波荡漾,有水鸟掠过;卷中布置着亭阁一座,人物点缀其中,或对坐饮茶,或面水观烟波浩渺,或牵手前行,或驻足览胜。 整幅画卷的笔墨温润平滑,层层生发,笔笔自然,线型的披麻皴与点状的皴笔结体刻画山岸,撩起一丝可人的清凉。

      细看之下画心左下角题

戊子冬十二月奉吴公命试写是图,王璜生。 钤印:“璜生”(朱文印)、“云烟供养”(朱文印)

       王璜生先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出生于广东书画世家少年曾创诗作词逾后四十年致力将中国传统文人美术嫁接于世界当代艺术 前沿创作之中这张画卷作于戊子年2008),从卷中皴法可见传统笔墨 功力深厚画面繁密有致松紧兼成深圳著名景区西丽湖古朴幽雅的韵 律之美跃然纸上。 

       再观西丽湖图卷首以篆书题婉而通”,用笔韧而老劲布局安排舒畅转折弧线使书体婉转之感加强飞白又使题字满布金石气卷首

西丽湖图 贰千年七月苗子试茅龙笔,奉南老命题之。

钤印:“来日室”(朱文印)、“长寿”

(朱文印)、“老苗”(朱文印)

20220902233422_54137.%E5%9B%BE3.%E3%80%8A%E8%A5%BF%E4%B8%BD%E6%B9%96%E5%9B%BE%E3%80%8B%E8%B5%B5%E6%9C%B4%E5%88%9D%E9%A2%98%E8%AF%97.jpg

《西丽湖图》卷首

《西丽湖图》赵朴初题诗

          卷首与画心相继八年完成。题中苗子即为黄苗子先生 (1913—2012),出生于广东中山,5岁赴港,8岁师从 邓尔雅先生研学书法,19岁前往文化中心上海任政府文 职,绘画和美术史启蒙于李孝颐老师,一生作为漫画 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闻名文艺 界。题首所用茅龙笔,亦是广东江门的一种特产,用当地的白茅草制作而成,将草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 灰水里浸泡数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扎成一束可做成笔。茅笔吸墨饱满,笔画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阳刚之气。黄苗子以广东制笔题卷首,不可谓不用心。

        吴南生同志因何机缘辗转八年,邀请广东籍名家题 首作画,答案皆在卷末一诗一跋中,诗:

       与诸同志访深圳游西丽湖后,至石岩湖午餐即席作:

在北京还未见柳条青,到此地处处是红花碧树。

千家诗唱不尽,松风水月,仙露明珠。 难怪周郎爱上了,问佛心也不异凡夫。 说与曹公,不须雷雨,尽教日出。
让大家闲情散步,笑呵呵 ,不妨沉醉倩人扶。最后许我说一句,请杨婆婆画一张西丽湖图。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三日,赵朴初。 

钤印:“赵”(白文印)、“朴初”(朱文印)

         黄苗子书千家驹跋文:

         深圳雅园宾馆开业三周年志庆,北京友好专程参加者有:费孝通、周培源、赵朴初、钱伟长、曹禺、刘开渠、郑洞国、贾亦斌、马大 猷、程思远、张权、吴祖光、新凤霞、黄苗 子、郁风、杨宪益、戴乃迭、沈醉、千家驹等二十余人。

         三月十三日回程时,途经石岩湖温泉宾馆,同人等对大好湖山清赏未已,赵朴老诗兴 大发,在嘉宾簿上题诗一首,以留纪念。其中 有需加以说明者:其中有“千家诗”云云,乃 指区区。“难怪周郎爱上了”,周郎非“小乔 初嫁了”的周郎,乃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全国 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同志。缘前一夕(三月十二 日),深圳李灏市长设宴,同人公推年齿最尊 的周老致谢辞,周老称“我来深圳已有五次, 我已深深爱上了它”。曹公亦非横朔赋诗的曹 大将军,乃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志也,曹老 以《雷雨》《日出》名著驰名中外。“问佛心 也不异凡夫”,不仅因朴老居士为中国佛教协 会会长,同时来宾中尚有我国著名法师释本焕 住持。“请杨婆婆画一幅西丽湖图”,盖当雅 园举行三周年庆祝会时,同时举行齐白石入室 弟子杨秀珍女士及其门人赵甲栋两人画展,杨 女士今年七十八岁,故称“婆婆”。西丽湖为 深圳著名旅游区,风景秀丽迷人醉,故沈公题 有“人间神仙境,深圳西丽湖”。而《西丽湖 图》与“稀里糊涂”谐音,此皆朴老居士神来 之笔,妙语天成,令人拍案叫绝。

         参加此次雅园胜会的有我国著名政治活动 家、科学家、美术家、文艺家、戏剧家、书法 家、歌唱家、翻译家,还有法师上人。专家学 者济济一堂。这当然不是他们对雅园有什么偏 爱,而主要是大家对深圳特区的支持,对我 国旅游服务业的鼓励。同时还表达了大家对我 国开放政策的衷心拥护。昔书圣王羲之集宴兰 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传为美谈。我们何敢妄冀前贤,但我祖国今日社会主义前途似 锦,又岂是晋代封建王朝所可比拟!

朴老诗中竟令:

         周郎与曹公友好登台,《日出》与《雷 雨》并排上场,杨婆婆沉醉稀里糊涂。我信其 必可流布万方,传为佳话矣。是为跋。

千家驹敬跋,苗子敬书。

     钤印:“黄苗子”(朱文印)

        从跋文中可知,1987年3月13日,正值深圳雅园宾馆开业三周年庆,被佛教界尊称为赵朴老的赵朴初先生 (1907—2000)与二十多位名人名家到访深圳,同游西丽湖后到石岩湖午餐,即席作诗,由朴老、黄苗子分写一诗 一跋,抒怀胸意。亦正是从款识可知,这件看似一气呵成的“诗书画”长卷,实际完成过程颇为曲折:1987年,雅园举行三周年庆祝会同时举行齐白石入室弟子杨秀珍 (1901—2008)女士及其门人赵甲栋(1927— )两人画展,杨女士时年七十八岁,诗中才称“婆婆”。可惜虽然诗成,但杨婆婆却并未提笔。而后朴老与黄苗子从深圳再至广州,将诗、跋交到时任广东省政协主席的吴南 生先生手中,2000年,吴老请黄苗子挥写“西丽湖图” 四字。但仅有题头、诗和题跋,缺少画心总是令人遗 憾,一直至2008年王璜生先生创作,才终得圆满。长卷 终成,竟然跨过了一个世纪之交。

二、文艺拓荒

        千家驹先生的跋文,诙谐地为朴老所作诗补上注 解,短短一段看似轻松信笔而书之作,纸背却负载了知 识界沉甸甸的希望。此次雅园画展,是齐白石入室弟子 杨秀珍女士于雅园的第二次展览:1985年,深圳中外合 资的雅园宾馆特邀杨老作画,杨老虽年事已高,但雄心 未泯,为雅园作大画四幅,小画若干,看展者交口称 赞,买画者络绎不绝,雅园宾馆营业额大增;于是两年 之后,雅园再筹杨老画展,而是次嘉宾规模更是空前: 费孝通、周培源、赵朴初、曹禺、千家驹、刘开渠、郑 洞国和沈醉等名家。千家驹、曹禺二家于画展签名题词 表示祝贺,在众人签字时,杨秀珍女士的先生极苍喜赋 一绝对:

千家驹,驹值万宝 ; 万家宝, 宝 抵千驹 。( 曹禺原名万家宝)

       大家拍手称赞!誉为绝对。杨秀珍女士的第二次展览原 意本是展销兼顾,但因北京诸多名家的莅临便临时改为 “内部画展”。

        雅园宾馆是深圳市最著名的老牌星级酒店之一,位于罗湖区现在的东门老街商圈,距罗湖口岸、深圳火车站 仅八分钟车程。雅园宾馆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接待了诸多 重要领导人、外宾和文艺界人士,并在宾馆内作画展兼销 售。雅园宾馆做书画展销,在当时领先全国。深圳除了雅园宾馆外,重要画家多在“深圳展览馆”举办画展。深圳 展览馆位于深圳旅游名片“五湖四海”之一东湖水库公园风景区内,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对深圳随后的艺术 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 70年代初开始萌芽,但与来自西方“当代艺术”概念匹配 的“美术馆”“画廊”的理解和建设,明显带有滞后性。70年代末期,深圳乃至全国的美术馆仍然屈指可数,更莫 谈现在流行的“画廊”,这段时期对于所有的艺术家和批 评家来说,商业、展出等均仅停留在概念阶段。1976年12 月开馆的“深圳展览馆”——1987年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 馆,是深圳最早的艺术品展览机构。1980年10月,深圳市 政府起草第242号文件,批准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 司合作开办全国第一家合资文化企业——深圳博雅画廊。 画廊将全国著名画家的画收集起来销售,主要买家则多来自香港,兼有外宾华侨。1984年,深圳博雅画廊扩大了规 模,正式更名为深圳博雅艺术公司,经营范围囊括书法字 画、影音乐器、体育用品、中外版图书......效益极好。当年,购买“文房四宝”一般要到新华书店和文具店,全国真正称得上画廊的只有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几家。博雅艺术公司的出现引领了文化艺术产业新的发展模式, 成为深圳艺术交流“走出去,迎进来”的重要窗口。

        回顾历史,深圳展览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将艺术作品输出市场,而是如千家驹先生跋文中所言:“我祖国今日社会主义前途似锦。”

滕文金 邓小平像 雕塑                                                                                                                       潘鹤 开荒牛 雕塑

        20世纪80年代,文艺信息滞阻的局面已经在开放的氛围中被逐步打破,伴随画展的举办,香港艺术家莫一 点、杨善深、贺文略等纷纷前往深圳积极交流经验,港深文艺圈逐步形成。同时,香港电视台等媒体也关注欣 欣向荣之景象,电视台拍摄的蒋兆和的著名作品《流民图》引发空前反响,引得民众争先前往观展,这对初过 寒冬的大陆文艺界无疑有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圳展览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把经济工作搞活” 的精神指引下,采取“展销结合、以文养文”的方式,更是为内陆画家来深圳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平台;同时也吸引香港乃至国际市场走进来,了解真实的中国艺 术,进而将文艺工作带出去。深圳一系列艺术品经营实践,不仅为深圳展览馆的发展壮大筹集了资金,更大意义是奠定深圳至今以市场交流为主体、艺术交流为根基的大环境;为全国艺术名家的往来联系,市场的开拓、宣传提供了面向国际的窗口和平台,同时也为深圳市民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珍品。

三、精英汇聚

        深圳邻海,多修水库。《西丽湖图》所绘亦并非真正的湖,而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深圳人民在麒麟山下筑起的“西沥水库”。20世纪70年代末期,深圳市旅游局在西沥水库南端山坡上盖起三幢铁皮房。其中两幢作度假房,一幢作餐厅,办起了一个简单的近似夏令营的 度假营地,当时来玩的游客大多是香港人。此后,特区旅游业的开拓者们边营业边建设,不到三年时间就建成 了可以接待上千名宾客、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乡土气息的高级度假村。这里成为深圳最早兴建的度假村,也是中国第一个度假村。正是在此基础上,深圳将此地由向外 迎客,快速发展为市民同乐,再至喜迎全国各地来深圳 的朋友,打造成为深圳的旅游名片之一——迎来了费孝通、周培源、赵朴初、钱伟长、曹禺等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这是一段从无到有的历程,聚沙终成塔的过程,和深圳的文艺发展亦颇有共通之处。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虽然正值文艺得到 解放之时,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但碍于信息流通渠道有 限,雅园宾馆或是深圳展览馆的艺术话语权并不完全掌 握在艺术家手中。这一时期的艺术交流总体带有市场的 局限性。画家或是市场,受众多为外埠艺术爱好者,偏 向于对已经成熟的近代艺术和“名家”的投资。随着市 场的开拓,展方业务成绩愈加卓越,名家纷纷前来,尤 其是知名且有远见的老一辈画家,其风格、流派早已成 熟定型,市场受众稳定。他们的“深圳成功经验”可视 为对全国艺术家、文艺界人士的往来起了推动效应。在这一段时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变革更加迅猛,甚至可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随着1983年、1984年香港中华书 局、深圳博雅画廊联合连续举办的“深圳书市”产生轰动 效应,全国省级图书馆及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积极向书市征 订图书,深圳作为优良艺术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1985年由著名画家程十发牵线深圳与香港合作成立了深圳 翡翠动画设计公司,并且与上海美影厂合作,于次年开始 播放美术感与趣味性俱佳的动画片《成语动画廊》(多语 言配音),极大丰富了普通百姓的精神艺术世界,也让内 地的文艺工作者看到深圳改革开放积极的多面性。除了文 艺界本身的努力和开拓,初期的多重宣传效应对于深圳文艺事业的拓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西丽湖图》跋文中提 及齐白石入室弟子杨秀珍女士,本是山东青州人,于山西大学任教,与弟子一起南下办展就是一例。除此之外,文化窗口的打开更有国家策略上的多重考量,香港和内地本同根同源,血浓于水。《西丽湖图》题跋中提及的沈醉先生和女儿沈美娟,在1980年通过深圳奔赴香港,希望见到已分别三十一年的亲人——三十一年的离愁别绪在改革开放之中烟消云散。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晚期,前来深圳的艺术家不再局限于短暂停留举办展览,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名的美术 家,如王子武先生等先后迁居于此,并且随之带动了许多中青年画家南下。1986年深圳画院建立,标示了地区美术的发展有了稳定的土壤;1987年朱屺瞻等73位画家在深圳合作《春回大地》,加之《西丽湖图》,全面反映了艺术 界,包括以剧作家曹禺、翻译家杨宪益等人为代表的文化界整体对深圳的重视和向往。在这个时期选择驻扎深圳的艺术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其中大多数也在 时代浪潮影响下掌握了相当的资源优势和活动能力。在相较改革开放早期更为宽松的环境下,艺术家在适合自己 的沃土上辛勤劳动,创作了许多具有国际视野、地方特色的作品——在这个时期,雕塑《开荒牛》《邓小平像》等作品也早已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深入人心,成为深圳城市 文化的代表和符号,不仅影响了深圳“新移民”艺术家, 也为“深圳画家画深圳”奠定了基础。来自全国的艺术精英们在深圳这个开放的舞台上,逐渐摸索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语言。20世纪80年代末期,深圳汇聚了包括国画家王子武、李世南、周恺,油画家裴建华、田克盛,版画家骆文冠、黄三才,雕塑家滕文金夫妇、陆明,水彩画家陈希旦,漫画家庄锡龙等美术工作者。进入90年代,随着深圳画院、深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和各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深圳艺术在相对固定的艺术家群体基础上,走入延续“深圳画家画深圳”的稳定、持续创新阶段。

朱屺瞻等 春回大地


        这件少有展出的《西丽湖图》诗书画长卷背后,凝 聚了众多名家对深圳的期盼,也是对中国高速发展的美 好祝愿,而长卷得成的因缘际会,亦是因时代起,因时 代生,因时代存。


作者:肖浪

已发表于《书与画》2022.03

20220903114839_78958.WechatIMG202.jpeg

扫码关注:美玲美术馆 

美玲美术馆由金锞文化创建

致力于让生活中每个要素都成为要好的朋友

博物馆展览策划、商业艺术策展

古美术鉴赏、公共艺术空间设计装饰。

网站:www.dhfineart.cn

邮件:dunhuangart@126.com

电话:18026915561




 


E-mail:dunhuangart@126.com

艺术 文化 设计 博物馆 公益 展览 著作

©Copyright 2022 肖浪 Allright Reserved   粤ICP备-71727374号-4